李麗展示她的手工皂
近日,記者來到海區祥泰家園李麗的工作室,只見晾皂間內擺滿了各種肥皂。談起手工皂,李麗來了興致,與記者聊起她和手工皂的故事。
“70后”李麗出生于烏達區,從小熱愛手工。大學畢業后,李麗沒有找工作,而是回到家鄉自謀職業。平淡的生活不乏樂趣,2006年,表妹帶來的一本書打破了她以往的平靜。“那是一本描述日本制作手工皂的工具書,里面詳細介紹了手工皂的制作方法,看完后,我決定嘗試一下。”李麗說。
說干就干,李麗買回制作手工皂所需的各種原料。由于火堿具有強腐蝕性,她還準備了全套的防護裝備。“為獲得好的試驗效果,我購買的都是市面上最好的原料。初次實驗很緊張,擔心火堿灼傷皮膚,小心翼翼地調配各種原料。”李麗說,“手工皂的原料配比要求嚴格,以克為單位。那段時間,我天天待在屋子里,往往一個試驗做完已經是晚上了。”李麗說。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,李麗終于掌握了手工皂的制作方法。
“我學習手工皂的初衷僅僅是愛好。”李麗說。掌握制作方法后,李麗做了不少手工皂,并送給了親戚朋友,大家反響很好。“大家說我制作的手工皂使用起來很順滑,對皮膚也很好。”李麗說。
由于只是個人愛好,雖然好評不斷,但李麗并沒有把手工皂推向市場,時間就這樣過去了10多年。“一次授課時談起手工皂,許多學員建議我將手工皂推向市場,讓更多人了解和使用手工皂。”李麗說。學員的話語啟發了李麗,2018年3月,她注冊了手工皂商標“娜茜吉婭”。娜茜吉婭在蒙古語中寓意一帆風順。
手工皂市場化以后,受到了顧客的好評,但也面臨著產品單一的困境。為了更好地發揮手工皂的優勢,李麗開始了手工皂的創新之路,先后開發出羊奶皂、駝奶皂、駝鹽古皂、紅酒皂、文房墨運皂等品種。“為了研發駝鹽古皂,我多次來到阿拉善,考察歷史上的駝鹽古道,參觀吉蘭泰鹽池,最后,我決定把鹽加入手工皂里。”李麗說。
2018年,李麗以五常大米為原料,研制成了“黑龍江五常大米美白皂”,并榮獲“2018哈爾濱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”實物類銀獎。“此次比賽,我很重視,購買了市面上高品質的五常大米,嚴格原料配比,制作時連續不停歇地攪拌幾個小時,胳膊又酸又麻。”李麗說,“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獎項,得知消息以后特別高興,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李麗說。
除了制作手工皂,李麗還赴北京學習手工香藝,先后制作出篆香、隔火熏香、手工線香、香丸等。她還把手工皂與手工香制作技術相結合,開發出了手工沉香皂、手工檀香皂等產品。
歷經十多年的技術積累,李麗的手工皂制作技術日趨成熟。她帶著手工皂先后參加了內蒙古第三屆文博會、第三屆絲綢之路(敦煌)國際文化博覽會、第十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、阿拉善英雄大會。“參加展會時,手工皂受到許多人的青睞,銷量也不錯。”李麗說。李麗制作的駝鹽古皂先后榮獲“2019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”銀獎、“創意·阿拉善”阿拉善盟第四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三等獎。
談起這么多年制作手工皂的感悟,李麗說: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只要有興趣,心無旁騖地鉆研,就能做出好產品,同時要選上等的原料,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,而且要不斷創新。我還有很多的不足,還要不斷學習,提高手工皂的工藝水平,做出更好的產品分享給大家。”
(李浩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