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章銅勝
每年從小寒至谷雨,共四個月,八個節氣,每個節氣十五天,每五天為一候,八個節氣共二十四候。每候以一種花的風信對應,就有了二十四番花信。小寒一候的花信是梅花,梅花便成了引領百花開放的先鋒,惹得人們頻頻吟誦也就不足為怪了。
二十四番花信,常不能守時,在小寒一候的那幾天里,您不一定就能見到梅花開,這是憾事,也是好事。遺憾的是不能見到期盼中的梅花開,所喜的是還可以繼續等著梅花的消息,心里又會生出新的期盼。等一種花開的時候,總會勾起心中對這種花的種種美好印象,也會因之而衍生出一些想象來。
花開失時,并不是花失信于我們,我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。地可分南北,氣候有差異,土壤有肥瘦,一種花的花期自然不會年年一致,歲歲守時了。對于一種花的花期,想清楚了,也就釋然了。等花開的心情,因了一份時時的牽掛,也就顯得更加美好了。我知道花會開,我知道它會給我以驚喜。
每到歲末天寒,我都在等著梅花的消息。記得去年,也是這個時候,正趕上入冬后的第一場雪,皖北的同學要去皖南,約我同行,便欣然答應。同學是去學校參加聚會的,我到學校除了參加聚會外,更多的原因是為尋梅,雖然我們各有所求,也算是趣不同而道相合吧。
到學校時,天色已晚,只得早些休息,另作安排。同學多年不見,好不容易聚在一起,相見當然須盡歡,晚上便睡得遲了些。第二天清晨,我還是起了個早,去學校的花房看梅花。學校花房是熟悉的,那些梅樁,也似曾相識。清晨的寒意里,寒梅可相親,真好。
在花房里,我遇到了教我盆景的洪吉兆老師,年屆古稀的洪老師精神矍鑠,真是令人高興。洪老師是歙縣賣花漁村人,賣花漁村是皖南賞梅的勝地,也是徽派梅樁盆景的發源地,洪老師從小就學習制作梅樁盆景。1992年,他制作的梅樁盆景“回頭一笑”,曾在南京的國際梅展中獲過金獎,可惜時隔不久,那盆梅樁在嚴寒中凍死了。洪老師曾將“回頭一笑”的枯干擺在花房入口的顯眼處,旁邊配上“回頭一笑”花開時的圖片。
我不敢在洪老師面前提起往事,但還是忍不住要向洪老師問起這些年的梅花消息。洪老師的話語卻顯得有些含糊,可他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那些梅樁,時而停留,時而一掃而過,在他的表情和眼神里,我似乎讀懂了他心中的梅花消息:是探問枝間繁花著未的疑問,是看到點破胭脂一點紅的驚喜,是看到枝上點點綠萼紅梅的欣然,也是駐足于某一株梅樁前的神思黯然。
在學校沒有見到梅花開放,是有些遺憾的。對于每一個喜歡梅花的人來說,梅花消息依然是讓人時時牽掛的。王維在《雜詩》中說:“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來時倚窗前,寒梅著花未?”那樣情意殷殷的探問,總是深情的,我不知道遠離故鄉的王維希望聽到怎樣的梅花消息,來自故鄉的客人又會怎樣作答呢。
苦等梅花消息,而不得,是會讓人著急的。朱熹在他的《探梅得句》一詩中,寫了他尋梅不遇,以詩相催的趣事,詩中說:“迎霜破雪是寒梅,何事今年獨晚開?應為花神無意管,故煩我輩著詩催。繁英未怕隨清角,疏影誰憐蘸綠杯。珍重南鄰諸酒伴,又尋江路探香來。”
古人有羯鼓催梅之說,而朱熹卻以詩催梅,以羯鼓催梅也好,以詩催梅也罷,總覺得是有些心急了些,等待梅花消息,還是順其自然的好。寒梅尚未著花,我們又何必苦苦相催呢。
梅花消息何需問,每年天寒之時,我只是愿意靜靜地等著梅花消息,它一定會來的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1年01月08日 16版)